人体两个“祛湿口”,一个化湿、一个排湿!
2021-11-23 13:58浏览数:905
湿气重或许是现代人最大的困难之一。湿气重的人每天疲惫不堪,还大腹便便。现代人想根除这个看不见的湿气,但苦恼的是,这湿气究是个什么东西,怎么老除不掉?
黏糊糊的湿,为何缠绵不去?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风以动之,湿以润之,寒以坚之,火以温之……寒暑六入,故令虚而生化也。”
作为六气之一,“湿”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,能润养人体,一旦缺失,人就会变得干巴巴。
可如果湿气过重,则会成为致病因素,表现在机体,则会遏制气机,气机上通下达不畅,使人浑身不对劲。
湿气分两种
1、内湿:
内湿多由于人体运化转输水液功能障碍而产生。
冷饮、饮食习惯、过度操劳会影响内脏的运转功能。其中,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是多脏腑各司其能共同协调来完成的,其与肺、脾、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。
我们喝进去的水,通过脾主吸收运化,肺气宣发肃降,肾气膀胱的蒸腾气化,水液才能输布全身。
2、外湿:
外感湿邪可以由天气引起,比如忘记带伞淋雨了,或者梅雨天气,环境潮湿。
然而探究外感之湿为邪致病之根本原因,还在于人体自身正气不足,抗病能力下降。
此时湿气困阻在皮肤肌表,整个人就像困住一样,皮肤像罩了一层不透气的保护膜,阳气、肺气被遏,常常出现发热恶寒、头重如裹、汗出热不退、胸闷、腰酸、肢倦、关节疼痛等症状。就像受凉感冒一样,这是湿邪所致。(感冒多为风邪所致)
体内湿不湿,就看三阶段
第一阶段:容易疲劳,经常觉得累,倦怠乏力;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,看到食物没食欲,吃东西不香,这是脾胃虚弱、运化无力,脾胃排斥饮食的摄入。
第二阶段:吃东西不消化,饭后打嗝,肚子胀的难受;脾虚则生湿,痰湿蒙蔽头目,出现头晕目眩;聚湿生痰,痹阻心胸,引起心悸。脾湿还会导致浮肿。
第三阶段:经常拉肚子,反复耗气,对脾循环伤害;脾胃功能不足以吸收代谢过量的营养脂肪物质,再加上活动消耗量少,日久形成脂浊痰湿,从而造成肥胖。
身体有两个“祛湿口”
1、阴陵泉穴:健脾化湿
阴陵泉穴属于脾经上特别好的健脾利湿,消肿利尿的穴位。感觉自己的腿比较沉,有点胀、酸,这个时候就拍阴陵泉吧!
【按摩方法】取最舒适的体位(坐位、仰卧位均可),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侧阴陵泉上,按而揉之,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,并产生酸、麻、胀、痛、热和走窜等感觉,维持一定力度,用拇指对局部肌肉进行左右弹拨。
每次按揉5-10分钟,每分钟按压15-20次。每日2-3次。
【艾灸方法】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约3cm处,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次灸10~15分钟,以局部潮红为度。每日1-2次。
2、委中穴:畅通水道
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,而膀胱经作为人体的祛湿排污通道,委中穴是这个通道的排污口,如果此处不通畅,湿气便排不出去,就会导致关节炎、腰痛等疾病的发生。
具体操作:每周或隔周腘窝处连续拍打5~10分钟,会出现青、红、紫、黑等类似刮痧时候的出痧反应。
同时拍打腋窝的极泉穴和肘窝的曲池穴,能增强祛湿效果。
更多祛湿方法
1、外湿
一般情况下,不小心感受了湿邪,需要尽早重视。要趁湿气还在肌肤表面的时候,喝点温开水,或者稍微运动一下,微微出一身汗,洗个热水澡睡一觉就好了。或用用艾叶泡脚,可以温散寒湿,配上一些生姜、香薷等煮水,可以达到解表化湿的作用。